在那天中午送走Law大侠以后,杰夫便与我边走路边讨论中心以后的发展,希望我们能往上靠,以后多赚钱,峰哥当时也在场。
杰夫出身企业,自然作风与一般的教授有差异。他做事雷厉风行,果断敢干。但是同时,他的脾气却差了一些,尤其今年他对自己公司下属发脾气的次数明显增多。
下午一点多,刚刚睡醒不久,还有些迷糊的我,便被叫到会议室单独讨论。自然针对所谓“AI经济学”的讨论没有下文。很快,杰夫便叫来了研究生们,来实行Law提出的一些学术管理经验。
首先是,在会议室建立一个荣誉墙,摆上研究生们已经发表的论文首页。这件事由他公司下属w经理去办。w经理虽说是公司下属,但是他前几年一直是我校的教工,帮助管理杰夫的实验室,有时也顶替杰夫上课,因为杰夫平时不太有时间给本科生讲课,而杰夫自己也多次表示不愿意给本科生讲课。由于公司最近一年多来经营的不是很好,w经理去年也被调回公司了。(w经理也算是本事件重要配角,先埋个伏笔吧)
其次,他要研究生们,包括实验室的主要参与人员(我和峰哥),每天要写日报,并通过邮件发给他。(我和峰哥则要通过公司电邮发给他和他公司的主要高层,包括w经理等人)杰夫对于很少有人给他发日报的情况,表示很不满意。此时,杰夫的言语已经稍有些急促了。
最后,他希望在研究生中选择一个组长,协助他管理其他的研究生。这可不是一个好活,不比大班里面的班长、委员。总共就六个人,大家低头不见,管的急了,得罪同学;管的缓了,得罪杰夫。大家自然不愿意出这个头。杰夫刚开始还是好言好语的让大家互相推荐或者毛遂自荐,后来,他便一个一个的问他们想不想当组长。但是没人愿意出头,他便按捺不住,发了火,开始训斥研究生们:连一个组长都选不出来!你们能力能力没有,组织能力不行,情商又低!你们会什么?!
杰夫不是第一次在实验室动怒,当然,作为一个大学教授,有点火气自然也不是坏事,不然怎么阵的住这些心怀鬼胎的硕士生们。这些研究生们的心思自然不比我和峰哥,他们平时很少来实验室,除非杰夫有事叫他们。而且这时候,他们大多已经是研二,只想着大论文能顺利通过,然后找一个差不多的工作,并不想在学校里过多的纠缠。最后,杰夫指定了F学姐作为组长。不过这似乎也并没有推进研究生们的写作进度或者科研能力。
杰夫自然也是不想与他们过多纠缠,稍微冷静以后,便说加拿大某一流大学的Wong教授在下周末要来访问。我和峰哥、萌哥与Wong之前见过一次,不过是在课上。在大三的时候,我们蹭过同期大四杰夫的课程,收益还算不错。那天,Wong教授只是简单普及了一些优化方面的数学知识。
Wong是加拿大华裔,南方人,数学系教授,也是他们大学一个课题组的组长,主攻运筹学方向,他曾在多个一区和二区期刊上发表过论文,不过多数是一些应用类的文章,关于数学的理论研究较少。长期以来,他的态度和Law相比要冷淡很多。用杰夫自己的话说,人家看不起咱们这些做梯度下降的人。而在我看来,Wong似乎是来赚钱的,并不想和杰夫有过密的交往。后面发生的事情,部分证实了我的猜想。
而这一周,正是最忙的一周,自从他宣布了这个消息以后,我和峰哥几乎天天从早到晚都在会议室,要不是我们下午六点多说实在太累了,他根本不打算停下来。而我们主要讨论的内容是碳排放补贴的定价问题,中间穿插一下研究生的论文进度让我们一起讨论。
到了周四下午,他突然只叫了峰哥和我一起去会议室讨论。原来,Wong将一篇未发表的论文传给了杰夫,而杰夫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Wong是第二作者。杰夫嘴上说这是他们合作写的文章,但是他自己也承认,全是Wong写的。当然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他说想和我们一起讨论一下这篇论文,并说自己有些地方不太懂。
他将论文投放在墙上,我通读了一遍之后,迅速发现了问题。因为这周被他要求看了不少碳排放相关的研究,我自然也是感觉这篇论文的模型设定很奇怪。该文做了一个博弈论的模型,不过是一个最基础的博弈模型,市场主体有两个,一个高污染企业,一个环保型企业,他们分别有一个利润函数,与两个企业的产量均相关,再定义一个社会福利函数,他采用了一个很古典的形式(基于保密需要,这里不能说明的太详细)。然后分别用古诺模型(同时决策)和斯塔克博格模型(序贯决策,即一个先决定自己的产量,另一个再决定)求解了均衡产量,再对比引入对环保企业补贴以及对高污染企业征税两种情况下的均衡产量和社会福利函数的变换。由于Wong在假设条件中设定的模型不够简练,导致后面在征税条件下的均衡求解过于复杂,不得不分三种情况讨论,而且其中一种情况还没有确切的经济学意义。
这样的论文,除了数学推导扎实以外,并没有太多亮点,我的直觉认为这样的文章冲一区很困难,二区非经济类期刊可以考虑。理由是,碳排放相关的定价研究在本世纪初出现了一次高潮,针对这一市场的主要问题,已经研究的差不多了,包括补贴、征税等问题,已经有了很好的模型,而博弈论模型有点类似于“开局一个假设,结论全靠编”,因为这种模型不台支持实证数据,作为实验来研究经济个体的选择行为更好,并不适合研究这种接近竞争市场的市场体系。况且,他这个模型还不能用于实证研究,也就无法计算到底发多少补贴给企业或征多少税是最优的。而我国在2008到2011年间也有一波研究高潮,只不过基本上是照抄国外罢了。而Wong使用的古诺模型等过于基础。此外,我还搜到在2018年,另一位华裔学者也已经在某三区非经济类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斯塔克博格模型的碳排放补贴的研究。最后,我也看不到这种模型假设和结论与已经成熟的研究比有何优势,除了数学推导比较吓人以外。基本上,这样的论文,国内差不多的数理经济类的研究生都可以做到。因为这些模型基本上都出自国内本科二年级级别的经济学教科书,且求解方法也没有创新。
而事实也证明,没有成功。五月份,杰夫突然敦促我尽快完善论文,因为他和Wong的论文黄了。当然这是后话。
我在给杰夫解释完通篇论文后,隐晦的传递了我的想法,不过杰夫再度摆出了自己神秘且自信的微笑。并说,有些事情我们不告诉你罢了,你还年轻。
后来吃饭的时候,我问峰哥意见。峰哥似乎没心思参与这种事情,当然了,峰哥正式来实验室工作也快一个月了。杰夫没有给他布置什么好的任务,都是一些杂活,尤其Law来的时候的一大堆手续以及接送,全是他完成的。甚至Wong来了,他还陪他大早上起来的跑步,自然是辛苦。我猜峰哥这时候一定还在烦这些后勤的事情,便没再问他。
到了周六上午,杰夫已经备好了车,准备载着我,峰哥和Wong一起先去老校区(经管院研究生在老校区)做学术演讲。Wong是周五晚上到的我校,在司机H师傅的引导下,住进了学校宾馆。路上我们讨论了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都是大学的一些趣闻,后来我提到了自己一些关于变分法和最优控制(经济学中主流的数学理论)相关的研究,而wong表示自己并不研究这一块,我只好作罢。
上午的演讲内容是如何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和Law上次在会议室讨论的主题一样。他大概说了说心得,不过他并没有交代实底,只是泛泛而谈了一下一些原则,以及跟踪一些二区期刊的研究方向等,并不是真正的干货。然后就开始解说自己那篇论文,我们前面提过。杰夫来之前就暗示我,一定要提一些尖锐的问题,这样显示咱们的研究水准。我便提出了上文说过的问题,不过他表示我们的数学推导非常好,这已经够了,其他人不一定写的出来这种水平的论文。大致是这样的意思。而我校另一位老师提出的问题,则显得十分露怯,他自称研究碳排放市场很长时间,但是开头就提了一个很外行的问题。后面又提问他,应该如何选择一个好的研究方向,看来他是准备撤退了。
这样的演讲自然没什么太大的意义,我只好安静闭嘴,等着回去吃饭。我和杰夫还有wong回来吃过饭以后,短暂休息之后,又开始探讨学术问题。可是,我却是满腹疑惑,毕竟wong这样的学术大牛怎么藏着掖着,丝毫不吐真章呢?
杰夫专程叫他过来,除了这件事,还有一个就是想和他合作写关于供应链金融的论文。杰夫这个人研究方向总是飘忽不定,今天要这样,明天他又要研究别的。供应链金融这块,他那几天大概的给我提了一下,我基本上没什么印象了。而这天下午,他上来就给wong大讲特讲供应链金融,但是越到后面,我越感觉到这个思路不对。因为他开始将各种各样的经济主体拉进模型,包括银行,保险,大公司,小公司,主体太多反而影响模型建立。后面又扯到了要用区块链技术来把他们串起来。这更像是模型的堆砌,并不是真正的研究。但杰夫喜欢这样做研究,他来我校以后,就一直强调要结合,要跨学科,但是结合要有合理依据,不能简单堆砌。wong听到最后,抛出了一个我想提的问题:思路非常好,但这怎么建模型?
杰夫似乎拿不定主意,便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和原理,但被wong一一否决。就这样一直到了傍晚,杰夫提出去唱歌,去打球或者去城里转转,但是wong都不同意。他直接回了宾馆,杰夫后来说,这人觉得我们太俗,咱们这和人家比确实有点不一样。我则表示,他似乎对咱们不感兴趣呀,一直绷着脸,这。。。。杰夫说是时差问题,我倒不认为全是。
第二天早上,wong被杰夫叫来给研究生们指导论文写作。不过wong似乎没什么兴趣,不比Law。Law可是挨个问他们的题目,写到什么程度,并且建议他们查什么资料等等。而wong呢,只是提了一些格式问题,并没有太多实际的指导。
我在那里也是干着急,为了不让气氛太差,我只能不断的给wong搭话,让研究生不至于觉得太尴尬。
而中午吃完饭,杰夫才真正露出了真章。会议室当时我,峰哥和研究生们都在,杰夫中午不知道有什么高兴的事,回来便直接正面的回答了我这些天来一直百思不解的问题。杰夫说,由于外地某企业原与该地环保局长达成了协议要向该企业拨一笔补贴。原本谈好了,但是局长突然被换,新任的局长则要求如果该企业能够证明补贴是有助于环保的,那么该企业就可以获得原来应得的补贴。杰夫说完,斜眼看着我,嘴角露出得意的笑容,似乎在嘲笑我这个不谙世事的人。至此,一切都有了合理的解释。下午,杰夫则说自己现在任教授,地位不低,还能拿不少钱(年薪百万级别)。还劝说wong回国,他可以找人办这事。这时,wong才真正来了兴趣,眼神开始放光,一反几日来的疲态。虽然wong表示拒绝,因为这薪水只是他现在的十分之一,但wong的神态明显不同了。之后,杰夫又请他参与某部门研究项目,并神气的用脚指着放在地上的照片,说这是某长,我和他很熟,这是某长,我经常和他吃饭。这个项目报酬还行,wong模模糊糊的算答应了。
临最后,杰夫又提了几个他想的几个研究思路,被我一一否定,他面色有些不悦,但并没有说什么。我知道这其中很多是他公司的项目,我自然不会挖坑让自己跳,只好趁他高兴,赶紧否决。
次日,送走了wong教授,我便顺路回家,躲躲几天清闲。
杨昀昶
2019年9月7日
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