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水”一词来自香港俚语,原本有一个词叫“吹牛”,相信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到了20世纪70年代,一位家住新界元朗的壮姓男子无意间将“吹牛”说错成“吹水”,因而发明了这个粤语词汇。后来,这个词传入了香港的监狱,由此而被发扬光大。因为“吹水”这个词更能表现出讲话人侃大山,讲故事吹牛时那种口水四溅,自我爆棚的状态,有点类似于广东话中的“发噏风”。“吹水”有时候也表示一系列捏造事实,不合实际的话。不论哪种解释,我认为这都再符合副手C老师的性格不过。
2019年最后几个月,实验室平静了许多。因为杰夫长期在北京跑科研项目,实验室基本上都是硕士w在管理。而我则是“狗皮膏药”(用杰夫的话说),躲着清闲,假借复习英语,把实验室的事情推了个一干二净。
10月至12月间,副手C老师至少三度来找我,还是为了发表论文的事情,我基本上都是采取“一边答应,一边推辞”的策略。
C老师,我们之前介绍,本来我和他交往也不算深。因为我不太喜欢他,前面我们说过。他这个人不太懂学术这些东西,也没有足够的金融知识和经验,但总是一份倚老卖老的口吻,来说:“你这还不行……”。毕竟论文这件事,是他来找我帮忙,您们觉得找人帮忙的人讲话的口吻,会是这样的吗?其次,他在金融方面,虽然开始学习的时间比我早一两年,但是他可以说完全没有掌握认识金融知识,往好的说,就是一知半解。说实话,平常和C老师沟通就很困难,因为一些被认为是金融学里面常识性的问题,他都不懂,还经常举两三个例子,甚至不停的讲自己身边的故事来反驳你。完全不管论文,教科书上是如何推导,证明出来这些结论的。C老师最擅长于诡辩,在他的脑子里,装着成百上千个人的故事,都是些你不知道真假的,无法验证的故事,而且从统计角度,“故事”这种东西,只能算个案。你拿一个数据点去写论文,去验证某个结论,说出去,不被怼死才怪。而且,你每次就算是要把一个小知识点给他讲明白,也非得花个两三个小时不可。就算讲通了,晚上回家睡一觉起来,又能想出一大堆故事来反驳你。
他在给我们上课时,就一直说:“我有个哥们,他是如何如何用这个理论做的,然后现在身价几千万。”给人营造出,一种他很厉害,也很有钱的感觉。但同学们大多拿他当傻子看,过去的同学们时常给我说,C老师一节课净聊天了,讲不出什么东西来。而且C老师还时常在课上讲佛学,对于正经的教科书,他却是没有吃透,有很多地方没有理解。
或许是因为他个人性格的问题,往往爱教育别人,但自己又没什么水平,因此许多老师也对他评价很低。有位老师曾私下告诉我,现在老师们都把他看作是“杰夫的狗”,杰夫现在被边缘化,哪天如果走了,谁知道他什么下场。另一位老师,近期在朋友圈里发文批评当局的口罩价格政策,C老师并不按照经济学原理去分析问题,反而用大段的“爱国言论”、“外交部的辞令”、“人民日报的口吻”来给我和那位老师大扣帽子。后来那位老师私下跟我骂C老师是SB(傻X)。
前文说过,C老师上半年,曾拿走我的一篇论文去发表。我当时没什么信心,因为这篇论文是我当时应付一场比赛,仅用了三个小时赶出来的文章。但即便如此,在C老师找人翻译后,这篇文章居然中了一个SCI二区的期刊。后来,却因为C老师家里没钱了,这篇文章才黄了。实际上,他跟我说的是,编辑部的人乱找了一个理由,不让我们发。其实,2019年7月,他就打电话找我借钱,数额还不少,14,000多人民币(约合60,093新台币或15,600港币)。我当时未置可否,但不久后,他就说黄了。我是不可能答应的,不仅仅因为他是老师,我是学生。而是,如果这个钱我出了的话,就变成了我写的论文,我出的钱,最后第一作者还是C老师。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到了十月初,他还说要发这个论文,之后就没下文了。他又开始修改我的毕业论文了,准备拿去发表。
我的毕业论文,前面说的很多了,这篇论文从选题,到写作都有非常大的问题,完全是按照杰夫的意思来的。我对我这篇毕业论文的评价是:毫无学术价值,也毫无应用价值。即便如此,当时W老师力排众异给了我优秀论文奖,我也是很不高兴的。
为何说这篇论文毫无价值呢?因为作为论文,第一,这篇论文没有任何方法论上的创新;第二,仅仅是现有一系列算法的堆积,连金融的边可能都没沾上,更像是给公司做的产品,或者说是实验报告。把别人的东西拿来重新组合一下,实现了一下,就写成论文实在是……;第三,实战的价值也没有。这篇论文是做一个针对量化投资策略的评价模型,模型没做出来,而且回测发现,我的这个“模型”在股票市场上的收益率,甚至比不过最简单的一些技术分析指标,像各位都熟悉的“均线战法”、MACD指标等等,连刚入门的股民都会的方法都干不过!最后,“模型”太过复杂。就是这样一篇毫无价值的文章,竟被评优,还要拿去发表。C老师多次缠着我要,我没给,但他从杰夫那里拿到了我的论文,我本想让他自己知难而退,开始也没有理会,没有编审愿意接收的话,这事自然会黄。
在2019年10月和11月,C老师两度找我来说明,我的论文究竟在说什么,他自己看不懂。我前前后后至少跟他讲了三遍,但他每次都记不住,每次来,都会问几乎和上次相同的问题。和这种老师打交道,实在费劲,我每次都是忍着脾气跟他说。后来,有时候见他来了,干脆躲厕所里不出来。
但也终有逃不过去的时候,2019年12月下旬,他多次打电话来让我去学校附近的咖啡馆,有几次是他有事打电话说来不了了,有几次则是我推辞了。12月27日,那天他说三点来。到了17时40分,本来以为他不会来了,正准备下楼吃饭,结果刚出门就和他打了个照面,你看这寸劲!
这已经是他9月以来,第四次或者第五次找我了,每次来都是为了我的毕业论文。他之前每次都说他现在正在修改,修改思路是什么。结果这次来,他把文件一打开,我就发现,他这几个月什么都没干。还是十月初的那个版本,就是把我原来的论文大概删减了几段。我当时心就凉了大半。
这里首先要说一下背景,C老师现在正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电”)攻读管理科学工程博士学位。请注意,不是金融博士学位。有外地的朋友可能不太了解,西电是一所以军工,通信等理科专业出名的“211工程”大学(在中国大陆,排行前50名左右的大学为“985工程”,而100名以前为“211工程”。这两个工程也时常被合称为“双一流大学”)。在很早以前,其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好的大学之一,但1989年春夏之交事件后,这所学校便开始走下坡了。西电的博士毕业条件非常苛刻,甚至可以说是大陆最严苛的之一。其要求博士毕业前,必须在他们指定的一些SCI二区期刊发表至少两篇论文,或者SCI一区至少一篇。C老师也曾经给某老师在监考中吐槽过西电多么黑,他的博士导师如何打压他,不让他毕业等。
他那天一上来便问我,你觉得粗糙集算法怎么样才能加到这篇论文中?我直接回答不知道,这是你研究的领域。粗糙集算法在金融中几乎连非主流都算不上,当年(C老师就读博士第三年的时候)他也是因为这个和他导师起了冲突,认为他导师什么都不懂,故意打压他。实际上,经过C老师长达一年在全国范围内的调研,发现全国只有一所湖北省的院校有一个小团队在研究他所认为对的这个方向。因此,我不想和他多说这些。毕竟有些人走的不会,还要学人跑。
之后,在问过数据来源和选择了什么样的投资策略后。他便开始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些想法,则是他从一些小型的不入流的私募基金(台湾称:私募投资信托)公司里得到的。中国有着大量的小型私募基金,其实里面的从业人员,大多缺乏严谨的专业化训练。他们多数人都认为,经验更重要,而我们则是做“虚假理论”的。实际上,这是非常错误的!这些金融理论是经过严格证明的,可多数从业人员并不会用,甚至只读过本科水平的教科书,自然不会知道更加艰深的理论是如何刻画股票市场中很多现象的,甚至连随机过程都不知道什么。就开始说,理论没用,根本没有说清楚股票市场中的很多现象。笔者曾经跟踪读过一系列的“利率模型”的连载文章,作者写的十分深入,而且也介绍了大型投资银行是如何应用的。但评论中,有不少还是国内大型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有的职位还不低,指手划脚的说这些都是假的!实际上,笔者见过许多优秀的交易员,都非常熟悉最少金融博士水平的理论,而且能如鱼得水的应用在实战中,非常擅长金融方面的数学工具和计算机工具。这样做不但高效,最重要的,可以有一个科学完备的理论框架告诉自己,自己为何这次亏损了!
也因此,我对他从这些地方取来的经表示严重怀疑。首先,他说了几个小型私募的经理什么的都表示自己需要一套评价量化投资策略的方法。这些私募多是一些毕业了的学长学姐们工作的地方,资产规模大多在数百万人民币水平。其次,他看了一些绩效评价方面的论文,发现没有什么人写关于量化投资策略绩效评价方面的论文。因此,他在家里冥思苦想了很久,觉得杰夫说的有道理,这个可以做,是有价值的!这简直是大错特错,在我看来,没人研究过,无在乎两种情况。第一,这个方向毫无价值,或者前人已经研究透了,问题都解决完了。第二,这个方向太难了。我认为绩效评价方向属于第一种情况。我在我的论文第二章有一个完整的关于这个方向的文献综述,它描述了整个方向的理论研究进展。我只提两点,第一,对于投资者来说,个人的风险偏好程度不同,导致他们对于同样的投资结果(例如,赚了10%,但承担了20%的风险)的反应不同。有的人认为这个很好了,但有人认为这个承担了这么大的风险,才赚这点钱,简直是失败!因此,绩效评价不可能有一个统一标准。但杰夫就是要打破这个规则,一定要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思路一开始就可能错了。第二,绩效评价理论中许多指标,像夏普比率,还有复杂一点的L2指标,符合又运算简单又直观有效的原则,而且它们至今都广泛的用于绩效评价中,也没有明显的漏洞。夏普比率虽然太线性了,不能说明择时能力,但后面推出的H-W模型也是简单高效的修补了这些问题。因此,做出一个像我这篇论文中如此复杂的模型,是完全没必要的。
最后,他还拿出了一本不知名的量化类的股票投资基金(台湾称:股票投资信托,俗称的“投信”)经理写的一本书,关于量化投资交易体系的,还说是巴曙松(中国投资界名人,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推荐书目里的。但这本书写的很差劲,只有一些很概括性的描述,而且很多地方有明显漏洞。他指出了其中两页让我看,在上面他还认真的做了笔记。这两页只是说了绩效评价对于基金的重要性,并没有说现在的评价方法有问题,也并不能证明我写的文章就是有价值,这个方向可能有价值,但你写的论文质量怎么样那是另一回事。
接下来,他便提到了杰夫的理论。这个“理论”出自杰夫的《计算金融学》。这本书我们前期曾用六章(本书第12至17章)的篇幅介绍其来龙去脉,并告诉大家这本书实际上里面全是“伪科学”和胡说八道,有着大量的已被证明是错误的理论以及许多杰夫自己的臆想。我校除了C老师认同这本书的大部分言论外,再无人认同。C老师说,当前传统的量化投资模型已经开发过度了,现在要做的,则是做一个评价体系,来评价哪些类型的策略是好的,哪些坏的。而且我们要做到自动去找,智能搜寻。我当即反驳了:首先,投资者即便是使用同一种类型的交易策略,每个人的用法和模型构造方法都很不相同,况且他们愿不愿意暴露出来自己的交易策略还不好说。其次,我同意构建评价体系的思路,但他的思路我不认同,我觉得我们现在还到不了讨论自动化的程度,而是如何评价,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都非常难以回答。这又回到了刚刚我们讲的,每个投资者有不同风险偏好程度的问题。
我见他又要开始讲某人的故事,我赶紧就此打住。科研凭的是严谨,不是讲故事。接下来,他又说之前和实验室合作的一个公司的绩效评价评估方法了。他们公司采用的是“开关法”,即市场处于牛市时,他们运行一部分策略;反之,运行另一部分。但我没听明白这和绩效评估有什么联系。
之后的约四十分钟时间里,他要我讲我这篇论文各个部分都是什么意思,他完全看不懂。借此机会我也向各位读者朋友解释一下,为什么我的论文没价值。各位可能清楚,我比较喜欢在朋友圈等地,公开自己近期的研究成果或者写的一些杂文,但我从来没有公开过自己的毕业论文,究其原因就是我认为没价值,不想耽误大家宝贵的时间。借此机会,我会在近期公开我毕业论文的全文,供大家讽刺嘲笑攻击拍砖。
这篇论文的思路非常简单。首先,选取五个量化投资策略,对他们进行回测。得到每个策略每天的收益率、方差和偏度三个值。再根据第三章第一节的,收益率减1/2方差加1/3偏度的公式,得到“策略评价指标”。最后将股票每日的各种数据(最新价,最高价等)作为训练集,“策略评价指标”作为标签(就是训练目标),投入LSTM(长短时)模型(一种深度学习算法,属于人工智慧的一个分支)中进行训练。最后,把每天股票收市后得到的最新数据(还是最新价,最高价等,这些要和上面一致)投入到训练好的模型里去,就得到了每个策略第二天的“策略评价指标”预测值。哪个预测值高,第二天就执行哪个策略。以此类推。
我怕他听不懂,便详细的将所有细节都讲了一遍。但C老师还是不懂,在此后的一个半小时提出了一系列非常业余的问题。我也是耐着性子给他继续讲解。当中,他提出不同策略要换不同股票来测试,我反对,因为这样做比较显然没意义。他还认为深度学习的基本原理类似BP神经网络,利用这个可以更改评价指标类型。显然他对深度学习是用来做什么的毫无了解。虽然他给我们上课时的口头禅就是:“金融是什么?是大数据,是云计算,是人工智能(港台称:人工智慧),是机器学习,是深度学习……”。且不说这种定义对不对,天天把这一大套挂在嘴边的人,却对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毫无了解,甚至他还说,自己根本不会Python语言。最后,他还提了一个很匪夷所思的问题,问我为什么要用“策略评价指标”而不是收益率。这个问题在论文第三章第一节有着非常明确的解释,包括这个指标是从哪里来的,以及为何提出了这个指标。理由包括损失厌恶、前景理论、信息级联等十几个原因,对这些原因,论文都有较为详细的描述。但就这个问题,他和我至少纠缠了十几分钟。我最后给他提了一点,论文这个“模型”最大的问题在于,不考虑传导机制。这基本上就是说这篇论文和瞎写差不多了。
他先是问方差和偏度怎么计算,其次又问特征工程中论文使用的EBDT(随机森林)算法可不可以用粗糙集替换?我不太了解他的领域,没有正面回答。但他却不依不饶的问了我四五遍。
其后他又问,“策略评价指标”是什么?这个的单位是什么?我告诉他这是一个没有量纲的数字。本来就是自己造出来的一个评价指数,有单位才显得奇怪。但C老师却认为这个数字一定要有单位,一定要有意义。我告诉他这个不重要,但他却硬要挖掘出这个单位是什么。
关于特征工程那里,他问为何特征工程里一定会选出三个指标出来,而不是两个或者四个。这种问题太业余了。所谓特征工程,就是用某种方法给你选出的一系列因素进行打分,对结果影响大的,自然打分高,影响小的,打分就低。你当然可以选择打分最高的前两个,或者前四个,这都没问题,完全凭你喜好。我把这个过程给他讲了三四遍,他还是纠结于为何是三个这种不重要的问题。
最后,他还问我要了这篇论文所应用的一系列数据,这些数据我早在十月就给过他一次。但看数据时,他却分辨不清,什么是股票本身的收益率,什么是策略的收益率。然后又问了我一遍“策略评价指标”是怎么来的?指标不是3个(收益率、方差和偏度)吗?怎么需要700多个历史数据?加权平均是怎么算的?等毫无统计学常识的问题。最后他又问我Python语言环境要如何配置?
他临吃饭前总结说,本篇论文要提升档次,第一,数据上,咱们没办法再做了;所以,我们要把这个论文的“故事”给讲圆满了。最后,咱们还有实证,刚好就一篇论文解决了三个问题。其实,哪有什么问题,这篇问题就是为了写而写,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而且跟毫无科研经验和科研水准的C老师谈科研绝对能把你气死,他觉得论文里可以随意加入自己喜欢的任何东西,好比杰夫所谓的《计算金融学》“教科书”最后一章是他写的诗歌和杂文一样。完全是不懂科研,甚至是把科研当游戏的人才会这么做。
去食堂的路上,他说我最近看了很多论文,思路顿开。但就是最近看到一篇2010年的博士毕业论文,他的思路框架居然和我的一模一样。C惊讶的说:“他的居然和我的一模一样!我这思路一般人想不到的!”。确实,你这思路一般是个人确实想不到,之前我们说过C老师的博士毕业论文丝毫不沾管工的边,就是一堆量化投资策略,连组合都没有组合,就是简单的陈列在论文里面。我当即略显嘲讽的问他:“你觉得你那个思路很高明吗?”。他回答:“不是,我是觉得一般人不会这么想。我查了,写这个的人,是一个基金经理,他博士读了十年,十年啊!”说到这里,他眼睛放光,好像读的时间越长,在他看来沉淀越多,好像水平越高。其实不然,越快毕业的人,水平越高。他还经常认为,像基金经理等从业人员,他们说的话是完全对的,是科研应该追求的真理。同时,C老师十分喜欢看中文文献。我国国内的金融或者说经济类的科研质量如何呢?其实我自大三起,就很少看国内论文了。
随后他又说:“论文怎么能只做一块,人家也是三块。”我告诉他,论文通常就是只解决一个问题的。他见我不认同他的观点,就是开始“利诱”我,说咱们这个把我的粗糙集再加进去,凑合能发个SCI三区。而且你这个就算是这样,发个EI(这个档次低于SCI)也是没问题的。我当即告诉他,如果不是你要毕业,这篇文章,我是无论如何不会发的!他劝我说,之前咱们的硕士生也做过类似的,但都很空泛,很虚,你这很实,可以了,能混个硕士毕业论文了。我明确反驳:这个算法本来就是在杰夫公司里用的。公司的应用和科研是两个概念。再说混个硕士毕业论文有何用?国内多数的硕士和博士毕业论文都没有价值的!而且这个放在公司里面应用都不一定有价值!
他又摆出来自己倚老卖老的架势:不一定就说明还是有价值的!见他又要卖弄自己所谓的“人生经验”,“社会是如何运行的”等假大空言论。我直接顶了回去:现在,这个评价体系的收益率回测后发现,连最简单的几个策略都跑不赢,还有什么实战价值!你去简单的接触一下科研就知道了,去好好看两篇经典论文,看看人家在干嘛,再说这个有没有价值。C老师一脸茫然,我直接反问他,你知道我为什么大一一来,就只在实验室待了不到三个月就走了吗?他便开始转移话题。说自己是为了混个博士毕业啊,没有这个怎么毕业呢?回来的路上,他又说了一遍,希望我帮他把粗糙集加进去,他不会Python,Matlab也不熟悉。还说,把粗糙集的代码可以直接给我,我将来还可以用,他也不问我收费了。我直接就说没时间,没有和他多说废话。
随后,第二天,他就打电话说,这个有价值!我应付了一下,说自己在忙。12月29日,他就直接来找我。兴奋的说,我和我博士导师沟通了,我觉得这个还是有价值的,你不要妄自菲薄!咱们这个研究还是可以如何如何的。我彻底无语了。虽然C老师之前就是一个很厚脸皮的人,但没想到他能这么坚持。我爸其实私下跟我说过多次,C老师这个人,不太会和人打交道,情商很低。别人多次明确拒绝他了,他还要缠着你说。现在看来确实是,我那天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我一直强调说没价值的意思,言下之意就是你觉得有价值,你自己去搞吧。难道需要我把话挑明了说,我不参与了,你自己看着写吗?
随后,他便说,我这是要毕业啊。你要帮我做啊!这也是给你将来申请学校铺路啊!我们导师说明年(2020年)3月想见一下你,和你聊聊。这对你也是一个提升,你就没见过博士生导师,我们博导很厉害的,如何如何。你见了他就对你会有明显改变的。说的好像我多没见过世面一样。
那到底是你要毕业还是我要毕业?C老师到现在还不明白自己为何博士不能毕业。还不是因为自己科研功底几乎没有,而且还不脚踏实地,非要去自己胡思乱想一些所谓的“前沿科研方向”,就算是真的前沿,人家也理解不了,你也做不出来!不前沿的你都听不懂,我还能指望你能在“前沿领域”有所突破?还要天天在我们实验室宣传,是西电的导师们瞧不起杰夫(之前杰夫同西电一位导师有一些学术上的争执。但不至于翻脸这么严重。),因而故意打压自己。搞得杰夫也天天这么跟我们说,说西电瞧不起他,不给他面子。上课还四处给同学们宣扬,是西电制度设计不合理,劝大家不要报考西电。但他从不反思自己身上的原因。
综合这几个月发生的事情来看,C老师不仅仅是科研能力有限,性格不太招人喜欢的问题,其人品,我认为也是十分有问题的。首先,他第一次发表论文时,就敢问学生借如此大额的金钱,且对期刊为何突然撤稿未做出任何解释。其次,他强调的所谓“对我好,对我学术能力有提升”,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我个人还没有沦落到需要靠免费帮别人毕业来提升水平。分明就是自己毕不了业,论文写不了,才来拿走我的论文。拿走之后,又说自己没时间,不会做,又想找我帮忙修改。可在他嘴里,这就变成了是提升我水平的好机会。我见过白嫖的,但没见过白嫖的如此无耻的人!第三,再论其性格,现在是你找我帮忙,请你搞清楚!我难道找人帮忙时,会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且不说,杰夫这种号称专家,那么大架子的人,都不会如此。就算是作为找下级帮忙,也没有这么挑剔的。说我这是为了你提升水平,你要珍惜机会,你水平还不行。免费拿了别人的东西,还要挑三拣四,不时来提醒别人你这里不行,你那里不行,我人生经验多么多么丰富,说你是为你好。实在是无耻下流,恶心至极!我承认我现在读不了博士,没您那么高的水平,我确实垃圾,也不用您提醒。都是我拖累的您不能毕业,我只求您高抬贵手,放过我这个毫无水平的人,自己写一篇SCI一区论文。那时候,您C老师绝对在全校那都是威名赫赫的人物,我到时候一定跪拜您为师,抛弃杰夫。
前文我们就说过,他从十月开始就一直考虑粗糙集怎么引入这篇论文的事情,近三个月来毫无进展。那么,问题来了,他的导师为何会无端端要见我这样一个乳臭未干的本科生呢?是他再三乞求吗?是他在给我主动创造“学习机会”吗?我看不是!他之前就多次说过,要和我讨论如何按照他导师的意见修改,我推辞了。现在导师突然要见我,是何缘故?相信读者一想就明白!说是见见C老师的得意门生,倒不如说是,导师见C老师迟迟没有进展,不如直接绕开C老师,见原文作者吧,把这个皮球踢给别人吧!毕竟西电也不是什么好学校,对吧?导师欺压学生,导师们水平也不够,都是混日子的。对吧?C老师?这似乎也是目前唯一合理的解释。
另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来了,这些天来,我几乎没出过实验室的门,唯一接触过发烧感冒的人就是C老师。1月4日晚上,刚刚从新东方(一家著名英语培训机构)下课返回实验室的我,就开始觉得喉咙不舒服。到了第二天早上,我便突然发起了高烧。两天以后,见吃药不起任何效果的我,在1月7日中午,到西安市第四医院做检查。随后,我被查出“甲型流感病毒”(台湾称:A型流感病毒)核酸测试阳性。随即便被居家隔离了七天,我的英语课也因此耽误了七天。真是谢谢某人,让我又度过了舒服愉快的七天。
杨昀昶
2020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