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杰夫新书风波始末2:讨论


[warning] 在看本篇之前,各位可以先百度一下郭英森这个人,你会看到一期《非你莫属》的视频。他在节目上提出了所谓的新物理学、新运动学等,利用一堆名词硬搭建出了一个新的“物理学体系”,并且宣称可以利用反物质,制造一个漂浮的交通工具。很有意思,如果对比本章,你就会发现非常多的类似之处。他就是著名的民科人士之一。

前一天,我已经大致定性他的新书是纯粹胡扯了,而且,他的话着实让我吓的不清,我不知道他怎么了?到底那些话是警告我,还是他这次真的要玩火?

第二天一早,在培华任教的,他之前的研究生,学姐Y,前文提过,还有四位研究生都来了。另外两位在外地实习,没有当场,除了研一两个学姐是打酱油的以外,学姐H和学长Y在场,他俩才是研究生中,真正做事情的两位。前面介绍过,学姐H本科哈工大数学专业,数理基础很强,目前来看,除了已经实习去了F以外,就数她最优秀了。

接下来,杰夫便开始他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演讲。这一次他讲的很详细,我则是要看看这次情况到底有多么严重。

新书的名字是《计算金融》,我当时还在奇怪,以为和昨天说的不一样,他今天要介绍计算金融的东西。他却表示书名虽是计算金融,但我写的不是计算金融,而是我的新思路,新金融理论。我将来要成立一个新的三级学科,就叫计算金融学,把它单独作为一种金融思想,拉出来讲。而我这本书是我最新要出版的专著,而且我要把它当作我计算金融学的教材,现在国内还没有这方面教材,我看了国外的,写的太烂了。外面几所大学现在都想订购我这个教材!

核心思想就是耗散架构,他认为一切金融现象,尤其是金融市场可以用耗散架构表示,这样可以极大的简化金融理论体系。而耗散架构是基于热力学中,熵的原理,即越耗散,熵越高。而金融市场从一个状态转化到另一个状态就是耗散的过程,每一个状态都是一个均衡,或者说是纳什均衡。科创板马上要开了,A股的资金将耗散到科创板里面去。

前面热力学的描述还行,但为何一个状态到另一个必须是耗散,却没有解释。而至于金融市场均衡的描述,根本是无稽之谈,纳什均衡(Nash, 1951)是表示在非合作博弈时的均衡点。通常博弈论是用来研究非竞争市场的,而像金融市场这样的竞争市场,通常采用传统方法描述,基本思想是由阿罗和德布鲁在1950年代提出的,学过高宏的同学应该非常熟悉这种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方法,即消费者,生产者等部门构建一个效用函数或利润函数,然后在约束条件下,得到欧拉方程,最后供需相等,得到几个部门间的均衡,中间可能要解几个微分方程。这里面经常会用到非线性优化、变分法、线性动力系统等多门数学知识,比较复杂,这里不再赘述。而至于金融市场的均衡,阿罗和德布鲁早就利用在宏观经济模型中引入基本证券这个东西,证明了它的存在、唯一性和特点。杰夫的提法,更像是一堆他还没有特别懂的名词拼凑出来的,不值得细究,更没有任何逻辑上的推演证明他的说法,只是他的一些感觉。这本书更像是类似货币战争等的小说类书籍,当个乐子看看就好,不能当真。

后面我们就不再一一指正了,除非是关键点,我们的读者水平还不至于低到,连这样明显的错误都看不到。

之后他又说,现在的金融理论应该去做减法,而不是加法。即金融衍生品应该简化,不能层层嵌套。而且体制设计应该从金融从业者最大化转变为社会财富最大化。比如说,ETF基金能给公众带来财富吗?

这里更像是原则性的东西,不是学术研究了,至于如何简化和转变制度,压根没提,只是一个思想而已。ETF基金可以简单理解为指数基金,追踪市场收益率用的。事实证明,ETF基金的表现,远远跑赢了,那些所谓最厉害的对冲基金。详见巴菲特的十年赌局结果。

最后,虚拟经济的增长并不能带来社会财富增加,如果虚拟经济的成本大于实体经济成本,实体经济会增长,社会财富增加,反之亦然。因此增加虚拟经济成本,就会提升社会财富。乍一听,有道理,实际上,什么是虚拟或者实体经济的成本,这个定义都没有。而增加经济运行的成本反而提升社会财富的观点,我是第一次听说。

接下来,他便将书的草稿投影出来,按照章节顺序依次介绍。

第一章是前言。开篇第一句就吓人:谁掌握了算力,谁就掌握了信用;谁掌握了信用,谁就掌握资本;谁掌握了资本,谁就掌握了财富。看来我们国家开发天河一号的主要目的可能就是要用来掌握信用、资本和财富,不是为了搞科研。而据他所说,这句话是为了照应《三国演义》开篇的“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就必分。”。我反正没看出来这两者有什么关系。

后面就是一些介绍,大致意思是,现在的金融已经发展到了量化投资、机器学习、计算金融等为主的时代,计算机是非常重要的。但仅仅就第一章这个前言,不细究,明显比较夸张和低级的错误,就不少。例如:本书不是基于现有金融理论,而是为了消灭金融理论;凯恩斯为微观经济分析做出了贡献;凯恩斯提出了柯布—道格拉斯型生产函数……

第二章是计算金融理论体系,他说这个新金融理论体系的核心就是耗散架构,我们要用它解决很多问题。首先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度在哪里?如何监管?其次,如何预测危机的发生,以及它的过程?就是危机是如何运行的?最后,耗散的成本有多大?即金融市场内耗成本。

第一个问题,他说要用热力开放系统来解释,就是要计算金融市场的消耗,消耗主要来自于金融企业高管的工资和印花税。而这种消耗是在消耗实体经济,最终导致股市崩盘。难道说金融企业高管工资越多,市场就会下跌?这简直荒谬!他们工资的变化反而反应了市场的牛熊。

第二个问题,他认为当前市场上的投资者杠杆有多高?收益率有多高是关键。平衡状态时,虚拟经济的消耗应该等于实体经济的收益,这样股市才是均衡的,不会下跌。而杠杆大小决定崩盘时,速度有多快。而为了减少耗散,我们要做减法。他又拿学姐H的论文举例,你用GARCH模型时,应该把这个模型先简化了。H学姐问如何简化?他说先复杂化再简化。她继续追问到底怎么做?杰夫支支吾吾半天,之后说先不说这个。

他继续说,如何降低消耗呢?首先看消耗从哪里来,刚说了印花税和金融高管工资。我为什么要去哈萨克斯坦给他们做个交易所出来,并让大家都来去那里炒股呢?因为哈萨克斯坦现在还没有股市,因此它的消耗是零。所以,他们的股票一定会暴涨。而沪港通的资金流向,便是由于这两个因素导致的。

可是总体看,香港金融高管工资高,印花税也高,那为什么还有内地投资者去投资港股呢?

也因此对市场效率的研究转化为成本计算问题。法玛的有效市场假说了解下。还有市场效率到底指什么?什么样的市场有效率?微观经济学的定义是,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市场,即所有的市场参与者中,不存在一个人的效用增加,但其他人的效用至少不变的情况。

也由于市场会耗散,因此我们需要开设新的板来吸收资金,最早有创业板,它耗散完了,就来了新三板,现在是科创板。其实关于耗散的假定或者想法,压根就是错的,如果是这样,那么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股票价格指数的走势应该是长期下跌的,然而并非如此。也就是说,金融市场一直在耗散,丧失能量的说法就站不住脚了。

他还说,另外,虚拟经济往往快速膨胀,实体赶不上,因此需要进行监管。例如制定一个类似巴塞尔协议的标准。一旦根据我这个体系计算出来,现在有泡沫,便开始限制新上市的金融衍生品的杠杆率。

监管的作用,是为了解决外部性问题好吗?

最后总结:金融的根源性问题是耗散,我们唯一要计算的是成本和收益。

这个体系到底在说什么,谁也不知道,我到此已经明确,这本书绝对是彻头彻尾的胡说八道了。

第三章是计算金融理论基础,这四条理论还是杰夫自创的,刚开始还觉得名字太俗,后来又分别起了个高雅的名字。而这一章,杰夫通篇只是写了一些大概的理念、哲学思考而已,根本不是什么理论,更别说模型了。

1.金融学的物理基础。这一节简介了下耗散架构。
2.金融工程逆向理论。他只是说我们要做减法,继续复杂化是不行的。
3.社会财富最大化理论。他说这是监管标准,但没人提出,下面说了下最大化的重要性是什么。
4.平衡状态理论。他这里写的是,虚拟经济过快增长会减少社会财富等等。

都是些和外面买的闹着玩的书差不多的东西。而以上这便是全书最核心的东西了,后面介绍了一些应用、案例以及与他自己所谓的新金融理论十几个学科应该怎么结合。但值得注意的是,我看到他前三章写完,也不过才21页!也就是说,正是这21页纸,便可以颠覆掉全部的金融理论!根本是无稽之谈!

第四章是计算金融学与工程应用,提了一些理念,要用工程角度看金融,还提了系统工程理论和金融工程正向/逆向理论,完全不知所云。第五章金融创新,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概述与案例,提到了移动支付和蒙特卡洛。其次,金融监管,但是他却通篇在提信息指数、景气指数等指标。最后是金融科技,他说其本质是助纣为虐,带来成本和耗散,且使监管失效。

到此,便是本书真正的全部原创内容。后面几章是计算金融学与各个学科的结合,他说这一大块要把现在还有过去研究生的小论文全部放进去。可是研究生们的论文思路角度各异,多数文章与真正的计算金融无关,更与他这个“计算金融学”的中的理论,如耗散结构、所谓的“逆向理论”完全不沾边。我认为这是用来凑字数的,而且是后文严重不搭前文。

这包括计算金融学与量化投资,里面要加上我的几篇论文,而我的论文这方面主要写的是机器学习相关的内容。但计算金融学与信息产业这部分却提到了云计算、大数据和机器学习。之后是计算金融学与会计学,他却要把那篇实物期权的论文加进来,这篇论文是之前的一位学姐写的,而她现在在北京工作。而那篇论文是写互联网价值分析的。

最后一章是案例,提到了比特币、数字产权等名词。

综合看,前半部分纯粹是胡扯、民科,整本书则是逻辑混乱、语无伦次、漏洞百出,通篇的常识性错误都已经数不完了,而且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看似什么都提了一些,但都不值得细究。这样的书要是发出去,还不被人笑掉大牙?要是真的成为学校的教材,那便是重大教学事故了。

他几乎是亢奋的讲完这一切,然后说自己要和主流学术界对抗了,美国的几大名校的教授都不如他。最后,他直接先提问我,你给我的书提点意见,提点问题。我当时愣住了,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不知道怎么提这个问题,况且他现在精神极度亢奋,尤其是他的死忠培华Y学姐也在。旁边的研究生们怎么考虑,我还不清楚,贸然说这本书压根就是笑话,我怕他直接暴走,旁边的人,尤其是Y学姐在带头帮他腔,到时候局面就严重失控了。因为不知道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情况,因此,我决定先等等看,如果研究生里面有几个在我阵营里的,那么,还好办,等他冷静了,我们一起给他提醒就好了。

见我没反应,杰夫这下更激动了:你看!你连问题提不出来吧?这下你佩服我能力了吧?

我当时压根就不想听他在说什么,我是在想接下来怎么办?他现在几乎是完全失去理智了!我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了,这远远比我预想的情况糟糕的多。但我不知道杰夫现在到底怎么了?只是知道他现在做了一个完全是胡扯的东西,且情绪异常激动、亢奋,全程都很高亢,没有任何平静的时刻。

见我不说话,Y学姐突然说,这书有几个问题!我本以为她看出来了,结果她的回答让我大失所望,她提了几个新书里面的病句,还说了要把结构稍微调一下。我当时震惊了,不会吧?难道在座的所有人中,只有我知道这全部是胡扯吗?之后,我左手边的Y学长,说只要他名字进了专著,就能毕业了。他看起来很兴奋,跃跃欲试的要参加新书的撰写。现在只有右手的H学姐了,她始终不发言,我以为她看出了点什么,便在后面也不管他们讨论什么了,一直看着H学姐。H学姐却一脸疑惑,一直问我怎么了,我给她使了好几个眼色,她还是说怎么了?我便用嘲笑的表情对着杰夫,然后故意脸转过来给她看,她还是不明白我的用意。我之后一直在手机上搜索杰夫的症状,他却一直说我不认真听,还总是笑。弄的我好像是那天最不正常的人了。

眼看就到中午了,杰夫就拉着我们一起吃饭,路上还给Y学姐说,要赶紧帮忙联系出版社。除了H学姐以外的研究生们,都在跃跃欲试的给杰夫沟通,也希望把自己的论文加上去。看到此情此景,我心中五味杂陈,我对研究生们极度失望!难道说几年的研究生生涯还让他们连这个东西是不是金融,这样一个简单问题都回答不了吗?我很失望,甚至有些愤怒。我们学校的老师都在干嘛?!通篇都是十分明显的常识性错误,居然没有一个人提,也没有人看出这个事情压根不靠谱。

吃饭的时候,他又说新书要在十一发,为祖国献礼!然后又开始说自己回来是为祖国做贡献的……

吃完饭,杰夫还要继续讨论,培华Y学姐表现的十分活跃。她越是这样,我则越从心里对她感到失望和悲哀,她现在都是大学老师了,连这样的常识和意识都没有,怎么去教学生呢?我长舒一口气,坐在椅子上直摇头,杰夫问我有心事?我没回答。整个下午,杰夫又要新加几章进来,如计算金融学与法学,与一带一路,与经济学……什么都有,最后甚至还要加一章,他说要在这里写一些自己的诗和杂文。后面就是改了改不通顺的句子。我越来越听不下去了,但又不能直接单挑整个实验室,我是要好好想想办法了。

临走学姐Y说杰夫新书太短了,才一百多页,有点不太好发,让他多写点。所以后面这几天,他抓我们抓的很紧。

而我傍晚结束的时候,赶紧给我爸先打了电话,说了现在的情况。我爸本以为没什么,让我不用理。但不行,杰夫明确说要我参加,况且那个时候实习协议还没到期,贸然反对,怕是要和杰夫翻脸,而我那时候毕业证和学位证还没拿到手。情势一下子变得复杂起来。我父亲当时并没有发表看法。

然而到了晚上十一点的时候,他却又给我打来电话,他的话让我更加感到震撼,使得我大学生涯的最后一周,变成了最黑暗的一周。他一上来,便问我,你还记得你二叔吗?

印象当然非常深刻,我二叔是一个没怎么上过学的人,但是每天都在狂想自己能做大生意。事实却是做什么赔什么,主要是因为他太懒,而且想法非常奇怪,比如,在公园摆摊下棋,能赚钱,将来做大了,还能去奥运会开幕式亮相。他不找工作,每天就是向家里要钱要做生意。而且他一直住在爷爷奶奶家,还和他的女朋友一起同居。他的女朋友是兰州大学毕业的,毕业后就跟着我二叔,但是长达十几年不与他结婚。后来,我奶奶病逝,爷爷家里积蓄不多了,她便离开了二叔,自此以后二叔便不正常了起来。有一次下班,他跑到位于西大街的特警支队,在特警的传达室用他们的电话给家里打电话。当时我奶奶的事情还没办完,三叔和我爸一直在爷爷家里。问我三叔:大哥(我爸)在家吗?三叔接的电话,说不在。他说我现在在西大街防暴大队呢!大哥要绑我,对我使用暴力!我现在就要待这,防止他对我施暴!后来还有一次,他跑到龙首村派出所,报警说我爷爷拿着菜刀满家属院的追砍他。后来他就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在医院治疗了一年多才康复。

我爸爸说,你二叔发疯以前的症状和杰夫非常像。就是精神极度亢奋,有狂想的症状,什么超过哈佛教授,大家都要背叛,明显有问题。你现在要注意他呢,二叔那时候还有一个症状,就是晚上激动的睡不着觉。你明天看看他眼睛里面有没有血丝,还有你想办法找到他家里人的电话!

我这次意识到事态要比我想像的严重许多。但我也不敢轻易就下结论,毕竟这只是他一家之言。况且现在回想起来,二叔的狂想症状又不是一年两年了,时间很长了。但是我后面几天又了几个老师和长辈,他们均表示杰夫可能有精神问题,我这才真正感到如临大敌!

杨昀昶
2019年9月27日
西安


文章作者: 杨昀昶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杨昀昶 !
评论
评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