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麻省理工学院


“一个非常细分的方向,其实重要的实证性论文和理论性的论文不会超过20篇,例如行为经济学中关于复仇的研究,真正有用的论文才3篇。这些重要的,其实是在该方向被学术界认为是突破进展的几篇。所以,我们认真读了这几篇文献以后,就应该掌握了这个方向的基本模型及其改进、研究的大致方向等。也由此,我们便可以写出一篇非常好的文献综述了。好的文献综述或综述性文献应该脉络清晰的揭示出一个理论是如何发展的,基本的模型,不同思路的优缺点,甚至于这背后研究者们关于这个理论研究的有趣的故事,以及那些失败者的考虑等等。应该事无巨细,逻辑清晰。而我们实验室,甚至大多数学者写的文献综述,只是简单的堆砌,毫无逻辑。根本无法厘清理论是如何发展的,更不要说更高阶的,背后的故事了。”
——杨昀昶 2019年3月7日

四月中后期,我基本上是在按照C的要求改要发表的论文。而杰夫也在4月15日离开西安,去往美国波士顿,参加一年一度的麻省理工学院的交流会。就我所知,他几乎从来我校开始,每年都会去这个交流会。

麻省理工学院位于波士顿郊区的小城——剑桥市,这个小城因同时拥有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两所世界级大学而出名。而且两家隔河相望,一过桥就是另一家。

会议议程大约一周,但考虑到要倒时差,还有可能去拜访朋友,因此,他一般都会去美国两周以上。去年他就借机,去了纽约,拜访了一位华人朋友,这个朋友是华尔街一家小公司的老板,只听他提了一嘴,看了个照片,便再没听过见过这个人了。同时,他去年还租了架直升飞机,在曼哈顿下城到新泽西州边界附近飞了一圈。除此之外,就是去了纽约证券交易所转了一圈。好像也没有更多活动了。

他回来已经是劳动节以后了,刚一回来,就召集我们开会,宣讲自己参会学到的东西。我大一刚来时,他就在全校范围开了一个宣讲会,宣讲自己的所见所闻。但是近年,他只是在实验室的会议室给我和几个研究生说说了,再也没有全校级别的宣讲会了。或许是别人都听不懂。

他这次又将一大堆PPT带回来,给我们看。我之前几年就看过,他参加的这个会议,他自己说是学术交流会,可是讲的内容更像是一堆公司在讲自己的业务。实际也是如此,麻省有一个类似企业孵化器的基地,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在这里开设有公司,借助麻省的招牌和孵化器的资金招徕生意。而麻省校园里,也有不少世界500强企业驻扎,作为培训基地,他们认为不错的同学就会被这些公司招走。

这些PPT很杂,里面金融相关的不多,有许多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区块链的公司,PPT大多只是介绍原理,并没有很实在的东西,最后就说自己的团队在做这些事。因此,看起来这个会议倒像是一堆公司打着麻省的幌子在做广告。而麻省主办方的老师,则有一个PPT,这是杰夫最爱的,因为这个文件会介绍许许多多所谓新的“方向”:“生物工程、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将其完美的结合起来,便是麻省科研理念的核心”。而杰夫这些年研究方向不断的更换,其实都是因为借鉴了过往几年麻省的这几张PPT。不过杰夫自己也说,我都不想再去麻省了,现在海关查的越来越严格,而麻省这么多年,还是区块链、云计算等这些东西,没有什么新方向。

在我看来,麻省这样的宣传无非是在迎合企业的需要,而内部真正的学术研究则是实打实的在自己方向内做,当然有一些学科交叉和互相借鉴。但如果硬要将“学科交叉”作为主打,尤其是作为学术研究的主打,就有些主次颠倒了。而且一味的追逐所谓的热点,反而是东搞一下,西搞一下,不能对一个方向形成深度的理解,反而看似做了很多事情,但都做的不好,不深入。

麻省和很多西方的大学一样,做的很聪明,对企业是一套说法,而真正做学术的人则是另外的思路。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麻省出来的学生,风格差异很大。如果将这两者只是简单糅合起来,那根本只是学了表象的东西,核心的东西根本没理解。

果然,一起讨论了这张PPT之后,我们的方向果然又要改。杰夫这次说,之前的AI经济学不要研究了。这创新性不大,我们要做,就要做“颠覆性”的研究!但是他暂时没定研究什么方向,只是让我先暂时继续AI经济学的研究。因为根本不靠谱,其实我早早就停了。现在,他让我先巩固自己的毕业论文和老的方向,方向的事,他还要考虑。这一考虑不得了,真正“颠覆性”的方向,在六月终于被提出了,一系列事件也因此爆发。当然这是后话了。

AI经济学的研究,我本就不认为会有太大进展。而他在前一次的(上一章开头的那个饭局)饭局前后,就一直强调要多研究AI伦理学。我十分诧异,不理解他是怎么考虑的。他却表示,凯恩斯之前不就是从伦理学转过来研究经济学的吗?所以我们也要先从伦理入手。好吧,我无话可说了。这次他虽想让我正式开始研究这个,我直接说,那个我压根不懂。他笑了笑,自己也明白有些不现实,便不让我研究了。他似乎开始自己找这方面的资料,开始研究。

结束了这方面的讨论,杰夫又和研究生们大致讨论了一下,然后就要求六位本科的同学和他讨论毕业论文的进度。当天实际只有我和其他四位在场,那么山东的同学,依旧没来。除了我早已经全部完成,以及萌哥实证研究部分已经写了一半(基本上快完了)以外,其他三位进度几乎没有。付哥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才写了个大概,其他的两位还在第一部分转悠。和四月份讨论时的进度感觉差距不大。杰夫一下子火就上来了,厉声质问他们,你们想不想毕业了?!论文才写了这么一点!因为今年答辩时间比常年早了许多,当时定在五月底前后,因此杰夫有些心急了。

其实,由于杰夫很忙,本科论文他只是偶尔过来指导个大方向,我们讨论的次数并不多。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确实够了,你不能总是指望别人手把手的教你,还是要自食其力。但这次,却也不能全怪三位同学。

杰夫最早跟我们讨论的时候说:实验室这里论文要用的数据全有,非常全。而且这些题目,都是我之前研究生写过的,你们要是实在不行,改一改当你们毕业论文也行嘛!这句话着实让其他五位同学喜出望外,回去以后纷纷都说自己论文稳了。

而到了三月,他们去问W经理要数据时,他说没听说过。而问杰夫,他却一脸无辜的说没有,自己记错了。而研究生的论文,他让他的助理们找了半天,也只找到一篇,而且还是与某位同学的题目有点偏的一篇。就这样,几位本科同学便处在了尴尬的境地。而萌哥的题目不是太偏主流方向,因此他在淘宝上买到了数据,开始论文写作,但是其他几位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三月初我刚刚回来的周二,因为我提了一下自己的科研经验,自那以后,直到四月五月,他就开始执着于看大家的文献综述部分,研究生们也很奇怪,怎么他突然对这感兴趣了。而之前,大家都对这块不太重视,都是随便一写应付差事。而我那次提到:一个非常细分的方向,其实重要的实证性论文和理论性的论文不会超过20篇,例如行为经济学中关于复仇的研究,真正有用的论文才3篇。这些重要的,其实是在该方向被学术界认为是突破进展的几篇。所以,我们认真读了这几篇文献以后,就应该掌握了这个方向的基本模型及其改进、研究的大致方向等。也由此,我们便可以写出一篇非常好的文献综述了。好的文献综述或综述性文献应该脉络清晰的揭示出一个理论是如何发展的,基本的模型,不同思路的优缺点,甚至于这背后研究者们关于这个理论研究的有趣的故事,以及那些失败者的考虑等等。应该事无巨细,逻辑清晰。而我们实验室,甚至大多数学者写的文献综述,只是简单的堆砌,毫无逻辑。根本无法厘清理论是如何发展的,更不要说更高阶的,背后的故事了。

他听了以后,觉得有道理,便在实验室推行了起来。而四月份主要是就考验他们文献综述写的怎么样,结果他们的进度果然不好。这其实因为,杰夫给的这些方向,几乎无法在文献库里搜到相关文献。

例如,付哥写的一带一路交易性创新风险指数研究,本就没人会研究这么“天才”的方向,而指数的构建,基本没什么理论发展,这么多年还是那些统计学的几个方法而已。另外,各国数据口径严重不一,导致根本无法在一带一路国家中,找出一系列比较可比的,与创新有关的统计数据。这也是付哥论文写不下去的原因。而杰夫却觉得这个指数做出来还能上市交易,我劝他,为此我们几乎吵了一架。杰夫最后说我沟通能力太差,指数这块也是个外行,便不再与我讨论了。我是觉得做这种没意义的事情,还不如做些扎实的研究。

而峰哥的论文,跨境支付风险的研究,跨境支付相关的统计是有一些,但都是总量数据,且很久才公布一次,没法用。而且题目太大,不知从哪个风险下手。最后,风险相关的研究很多,但是对于这种比较大的题目,通常写出来的论文都是泛泛而谈,说说什么原则,办法之类的东西,这自然不入杰夫法眼。凯哥论文类似,5G下的移动支付风险,同样的理由。

听了他们的汇报,杰夫心情平静了许多。便开始给他们想办法,对于峰哥和凯哥,他让他们去做调查问卷,其实就是编一些数据了。对于付哥,让他把数据范围缩小到中国。

第二天讨论,他们还是表示不懂,杰夫又详细的把造数据的方法,还有某两种指数编制的方法讲了一遍。让付哥想办法把两种办法结合起来,他俩则表示他们方法太类似了。后来杰夫则让峰哥去统计文献去了,即知网上哪种风险被提的次数多,哪个就重要,本来给他推荐了一个工具Citespace,这个工具是他之前的研究生,现在是我们的老师L之前写论文用过的。L那天也在,便让L教他,而且L的论文也是用这种方法写的。

五月的前两周多,我其实接了不少帮人写论文的活,自然没帮上他们什么忙。后期,凯哥造了一堆数据,让我用层次分析法帮他写实证部分。付哥搜了几个数据,不多,让我帮忙把指数构建了起来,后来又加了蒙特卡洛模拟。杰夫说要检验这个指数将来稳不稳定,会不会有大的风险,于是五月中期的一次会议,让他加这个。我一脸懵逼,但是为了同学们顺利完成论文,我则一路开绿灯,一句反对意见没提。峰哥后来发现那个软件不行,他自己又不会做爬虫,杰夫便让他公司的人做了个爬虫给他,他临答辩前好几天几乎不动,就是在整理这些数据。

五月上旬和中旬,杰夫对他们看的很紧,但是讨论的实质内容不多,几乎每次开会说的内容还是那些,基本上就是指导他们如何往下做,但这次几乎是手把手教了。

萌哥倒是独立自主,自学了很多中高级计量经济学和极值统计的内容,自己完成了论文写作,基本没求他。因为萌哥的论文质量,即便放在他研究生当中都算很高的了(几乎和实验室最好的某研三学姐水平差不多),他就没过多干涉,而是重心放在另外三人身上。

最后,他们几位算是勉强的闯过论文这一关。杰夫自然不把本科毕业论文当回事,过了这关,也就不再提他们了。

杨昀昶
2019年9月14日


文章作者: 杨昀昶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杨昀昶 !
评论
评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