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三 关于基础课老师的相关解释


我们在后记二中讨论了尊师重道的问题,但是在现行的本科教育体系中,有一个部分,即基础课的问题上,前面的分析并不足以解释老师出现偷懒的现象。注意,这里说的基础课不单单是数学英语,一些有基础课特征的计量经济学也属于这个范畴。而这里基础课特征说的是,一门横跨多个专业,甚至多个院的课程。

令人意外的是,在毕业前夕,我的同学们对我校专业课提出的意见和问题几乎没有,而给系主任W老师提出最多的问题是,我们的基础课太差,难度不够。事实上,很多上过考研班的同学告诉我,咱们学校老师教的基础课很乱,根本不行,外面的老师一教就通。实际上,我校理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平均的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要远远高于我们所在的经济与管理学院。而且他们实际上主观偷懒的意图很小,但为什么最后他们面临的争议是最大的?

一方面是考研需要的原因,学生意识到了之前课程的不足。另一方面,则是一个结构性和制度性的原因。

首先,我校数学和英语基础课的教授真的质量很差吗?是的。但是老师们真的是想偷懒吗?我看不是!他们很无奈,由于种种的原因,他们只能维持着现有的教学体系,但实际上,他们在课上多次提到了他们所教授的课程真正的重点在哪里,只是各位没有听到而已!

我依然记得各位大一时的嘴脸!你们在临近期末考试时,几乎是全班用着撒娇的口吻,要求老师降低考试难度。即使在现有教学难度已经很低的情况下,你们依然担心自己会挂科。

我们以线性代数为例,我们的线代老师是一位很和蔼,爱笑的老师,他不止一次的在课上说过,线代最重要的部分在于线性空间还有线代的几何意义那块,这块国内教材很少涉及,即使是北大的高等代数教材。他也多次提到希望大家有空就多看看MIT的线代课程。我甚至当年在我租住的城中村里的破网吧里面,下载了这些课程,然后老师让我在晚自习的时候放出来给大家看。这个课程里面就有线代的几何意义!那么,请问,你们各位谁知道行列式的几何意义是什么?增广矩阵呢?甚至为什么我们高数中求多元函数要算出B平方减A乘C都有解释!这些知识在其后的专业课中其实有大量的应用,尤其是写论文时,你们要用到的较高阶的计量经济学,你们想想你们自己在几次实习课中跑过来求我的嘴脸就知道了,PCA、线性变换这种基础的东西都不能理解。而你们到现在为止,只知道线代中一系列计算的技巧,根本不知道有何意义。

甚至,你们连计算技巧都没学会!我记得在线代课程结束仅仅一年后,计算方法的吴荣军老师第一节课提问,线性方程组求解有哪三种方法时。班里多数人答出了一种,十几个人答出了两种,而只有我答出了第三种。接下来就是全班的一阵嘲讽,你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态度令我震惊!

下面,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些老师有很高的水平,却只能放低身段,将课讲的简单。因为本科阶段,教育部有一个叫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东西,这个东西要求基础课在一个大学内部必须是标准化的。即像高数线代这样的课程,在全校各个非数学专业中,授课的内容应该是一样的,考试也是统一的。这样做,是为了各个学校的基础课水平有一个下限,不至于过低,或者内容差异过大。

即使,没有这项制度,老师们其实也不愿意针对不同专业教出有差异化的课程。因为这样做成本太大,理学院就那么多老师,要出几十份不同的试卷根本不可能。而且,这些基础课课程的教材大多比较旧,但老师们没有换的意愿,因为这样需要全院重新备课。另外,学校往往为了照顾那些水平差一些的老师和同学,故意将这些基础课的考试水平和教学水平压低到比最低水平稍高一些的水平。这样既能维持数学教研室的“办公室气氛”,又可以保证学校的挂科率低到一个合适的水平,不至于大家起来闹事。

由于考试的范围和水平是被统一规定的,因此我们这些老师只好遵守这样标准化的东西,即大家讲的课的难度,范围都是差不多的,甚至是一样的。而一些有良知,有能力的老师只好在遵守这个“规则”的条件下,告诉学生哪里重要,让他们去自学。甚至有的老师已经尽力在突破这个框架的限制了,比如我们的线代老师,他曾试图在课上放MIT的课程,也曾尝试过交给学生真正有用的东西。但没人买他的账!因为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要的只是不挂科而已,根本不知道老师是为他好。老师教的东西如果偏离了学校的“标准范围”,那学生必然骂街,投诉老师等。

也就是说,为了照顾那些不愿努力的学生,学校不得不将这样的全校范围的基础课降低难度。而当学生因为考研或者工作发现了自己学的数学英语根本不够用时,又会反过来骂这些老师。但他们在当年学习的时候,却一个劲的向老师谄媚、撒娇、给老师疯狂发短信,来求放过。甚至,即使在学科教学质量严重放低的情况下,某些专业的同学依旧有20%左右的挂科率!

这些学生们都去干嘛了?他们宁可去讨好那些虚伪的辅导员,那些所谓社团的老师或者学生会主席等,也不愿意去好好跟着老师去认真学习。

所以,现在这些学生说自己基础课能力不足,到底是谁造成的?答案现在很明显了。没有必要赖别人,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杨昀昶
2019年10月26日
西安


文章作者: 杨昀昶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杨昀昶 !
评论
评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