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论文选题事件


杰夫是本校2012年从山东财经大学挖过来的一位教授,说是教授,其实他更喜欢经营自己的企业。这个小企业有两块业务,一个是给各种小型金融机构开发金融相关的程序,另一个则是一群交易员,通过交易美股来获取返佣。他是加拿大华裔,后来,人才引进计划将他引进回来的。

说来也是阴差阳错,我刚入校时就尝试联系他,并跟着实验室的人待过一段时间。那段时间真的感觉他的方向和我差异很大,于是我便瞒着家人退出了实验室。我父亲倒是非常欣赏此人,拥有海外学历,而且学术上成绩也有一些,最主要的他在做生意。(这部分我们后面说吧)后来,因为2017年全国办了好几个量化投资大赛,我便又回到了实验室。

2018年圣诞节前夕,我们要定毕业论文的导师和题目。由于已经找到工作的同学有优先选择权,轮到我们时,这些老师所剩名额已经不多了。经管院是一个神奇的院,杰夫毕竟是被引进人才的一位教授,可是他和其他老师似乎没有一点来往。我虽然之前问过一位和我关系非常要好的P老师,可是他也没有交待实底。后来,我倒是发现了一些端倪,这是后话了。

我给各个老师打了一天电话,当时似乎出了P老师有名额以外,其他老师的名额都已经满了。P老师曾工作于四大行,社会人脉很多,也很与学生和的来。他虽然业务能力有欠缺,但却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

由于学生太多,某天中午,他集合了所有想报他的同学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他想了解一下,他们有没有定好的论文题目和写作的想法,不出意料,大家毕竟没有写过论文,自然是没有几个同学有自拟好的题目。而我在2018年夏天开始,大幅度进军外汇领域,扎实的研究项目做了好几个,自然是想写这个方向的。再次之前,我和Z老师几次谈了这个想法。

Z老师是我最敬佩的老师之一,他应该是我校金融这块,专业能力最强的老师了。他的能力不夸张的说,远在那位入学以来就一直被吹捧的海归教授之上。自2017年初识以来,我几乎是隔三差五去他办公室,他有时和我瞎聊,有时我们聊学术的事情,有时我们谁都不说话,一起静静的看论文。不得不说,这四年来,对我帮助最大的,莫过于他了。

当然,由于我的论文早就写了大半,自然P老师也是想定我下来。

可是一直在加拿大的杰夫突然回国,并且被学校安排要求必须带六位同学的论文。他虽然嘴上很不情愿,认为自己带本科论文是浪费时间。但是看到我们以后,他还是乐意带我们。杰夫对我一直很欣赏,我虽然处在另一个研究方向,但他还是很希望我能留在实验室。

说实话,我中午刚刚和P老师定了一个大致的章程,基本的意思就是除了格式以外,他全程不参与,让我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这当然是我最喜欢的模式,毕竟刚刚发表了论文的我,还是对自己的写作很有信心。而杰夫是一个比较强势的人,他希望别人尽量要按照他的意思来做事。所以,那天晚上,在我实验室隔壁房间的好哥们峰哥激动的冲过来说,杰夫有名额的时候,我有点犹豫。因为我考虑到他可能会出奇怪的题目,或者把他公司的项目当作论文题目。再来,他这个人说话总有夸大的成分,以我对他的了解,我不太想选他。

但是,旁边的峰哥一个劲的劝我,加上P老师还不确定最后要不要我,还有因为我在实验室学习,如果不选他,似乎面子上也有点过不去。最后,在犹豫片刻后,我还是选了杰夫。

杰夫后来让我们每个人在他定的六个题目中选择一个,说实话,我不太想从中选一个。因为题目是这样的:

  • 一带一路创新风险指数研究
  • 5G下的移动支付风险研究
  • 跨境支付风险研究
  • 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风险研究
  • 移动支付风险指数
  • 舆情对股指影响的研究

前三个几乎和金融不沾边。一带一路风险的研究,我当时估计这个研究需要的数据量太大,太杂很难整理,况且杰夫想让这样一个指数上市去交易。当然,这确实有些天方夜谭,首先需要各沿线国家的各种经济数据,这数据量就已经非常庞大了。第二,创新这个变量本身在经济学模型中的研究推进的很慢。(当然这里是根据知识经济学的研究进展来说)创新本身这个变量都很难引入经济学模型,更别说风险了。第三,创新风险的度量本身就是一个经济学难题,因为你几乎想不出一些主要的变量会显著的影响创新风险这个变量。因此第一题我pass。

第二个,5G还没有推出,数据根本没有,针对风险的模型虽然很多,但是没有数据根本就没法往下做。如果硬要往下做,那写出来的论文质量基本上和知网上的大量风险研究的论文水平差不多,通篇的文字,全是各种风险管理的原则,建议等等。根本就是照书抄,实在不适合作为一篇论文来写。

第三个,第五个和第二个原因类似。而第四个,被我最好的朋友萌哥选了。虽然这种实证研究,对于一般本科生来说,算是比较有挑战的,认真写绝对能写出一篇很扎实的实证研究论文。但鉴于碳市场的研究在21世纪初已经大量出现,且整个理论体系都比较完备了,对于我来说,想写一篇有一定理论创新的文章,太难了。因此,我放弃了。

最后,舆情相关的研究实在太多了,虽然是大热门,但我并不想凑这个热闹。因为,这个方向大多是证券公司的研究部在做,他们认为这个可以赚钱,做一个量化投资策略没问题,但作为论文来写,几乎没有什么空间。因为第一,数据质量来说,我们当然不可能比的过证券公司。第二,理论研究来说,舆情这块不是金融专业里面一个重要的方向,研究的领域太窄,且工具不多,而研究者太多。这样势必会出大量的“水文”,干脆放弃。

这样就很难办了,只有让他换题。我这时已经在想如何向杰夫表达出我的想法,希望他能更换题目。然而此时,他似乎已经明白了我的想法,便突然提出要给我量身订制一个论文题目,他希望我和他改天私下谈。这感情好!正愁怎么换呢。

第二天,他找我谈了谈,他几乎没怎么说话,我汇报了我现在的写作进度,还有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他态度显得有些暧昧,只是希望我能做量化相关的研究,然后又提了关于之前量化大赛得奖的事情。我也只好退一步,干脆说要写与外汇相关的量化投资策略。毕竟,这只是在前面理论模型基础上加个东西而已,也算对他有个交代。他大致同意了,原本我以为这个题目就是与外汇相关的,最终结果出来却让我大跌眼镜。

在圣诞节前一个周末,他的助手发来了最终选题结果,由于第二天要考试,我就没看。结果周一才发现他给我的题目是《量化投资策略评价体系研究》。当时我就给他助手打了电话,但是他却说他只是递材料的,选题的问题还是要找杰夫。我便找了杰夫,但是他却认为这个题目非常适合我,且打算用这篇论文来投SSCI一区的学术期刊。而后,他就开始说关于用这个论文投期刊的一大堆想法。最后他说:这个题目,他过去带的计算机系的一位研究生做过,但是没做出什么东西,你的能力这么强,一定行。

但是,我并没有太听进去,只是希望他能改回原先我们定的题目。因为这个题目,据我当时的判断,最后写出来,不过是一堆工具方法的堆积,难以形成理论模型。评价体系,基本上就是和做一个指数或者做一个打分标准差不多,这最多算是大一大二新生的课堂作业,难以形成一套理论,最多是将某些教科书上的方法拿过来使用,很难形成一个理论模型,更不要说写成论文了。一篇论文的选题最少也要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对于这样比较水的题目,我自然是不太同意。

后来又给系主任W老师通了电话,他表示鉴于学校的制度,最终确定题目时间过了以后,就不能改了。W老师做事一板一眼,细节要求的很严格,而且对于规章制度,他是绝对照办,绝不开“后门”。因此,基于我对他的了解,这个题目基本没法改了。

最后,在我咨询了多位老师之后,确定题目确实不能再改了以后,我只好无奈的接受了这个题目。


文章作者: 杨昀昶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杨昀昶 !
评论
评论
  目录